首页 > 重要工程 > 4·20、5·12、8·13应急抢险

见证奇迹---- 文家沟特大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

发布时间:2015-08-22 13:19:45 浏览次数:

2010年8月12日下午18时至13日凌晨4时,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陡降大暴雨,发生群发性特大泥石流灾害。其中,文家沟泥石流冲出量达450万立方米,淤埋了近400米宽的绵远河,形成了长近1600米,厚达10余米的巨大泥石流堆积体,举世罕见,造成 379户农房及学校被淹埋,桥梁被毁,对外交通完全断绝,直接经济损失约4.3亿元,给清平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害。

灾情震动了党中央、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清平乡,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徐绍史部长带领专家组冒雨来到清平乡,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魏宏常务副省长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在指挥省水利、交通部门和武警水电部队,展开河道疏浚和泥石流沟道抢险治理的同时,要求国土资源系统立即组织地灾防治专家,做好灾情调查,成因分析,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尽快实施治理工程。

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总体工作安排,受绵竹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省地矿局所属省地质集团公司承担了应急勘查与治理工程设计任务,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了抢险和应急治理施工任务。

8月22日清平乡连接外部的唯一通道——汉清路刚刚抢通,两家单位就即刻组织抢险队伍进场,当天下午抢险人员携物资设备连夜奔徒,于次日凌晨陆续抵达抢险现场,在险象环生的泥石流沟内和巨大而松软的泥石流堆积体上,展开了艰难的抢险作业。

文家沟特大泥石流灾害治理分为应急抢险和应急治理两个阶段。

应急抢险阶段于8月25日正式开始,主要开展抢修施工道路、疏浚沟谷、开挖临时排导槽等。其中,抢修主通道可谓是“难上加难”!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仅用了40天时间,便在沟壑纵横,乱石嶙峋,上下高差达400米,平均坡度近40度的松软泥石流堆积体和巨厚滑坡堆积体上,完成土石方开挖及槽堤填筑10.59万立方米,抢筑出长度达5.5公里,有效路面宽度达5米的施工道路。这条从绵远河边逶迤而上,直达1300米平台的主通道,为查清泥石流性质,定制治理方案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应急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抢险治理的同时,由省地矿局地质集团公司承担的应急勘查和治理工程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勘查表明,5·12强震导致的文家沟滑坡,产生了约8000万立方米的松散物质,其中5000万立方米,堆积在海拔1300米的平台至沟口1000米长的地段内,构成了震后泥石流不稳定固体物源,犹如盘踞的猛虎,随时都会有咆哮而下的危险。应急抢险期间发生的“9·18”泥石流,仅10余万方,就把现场正在实施勘察施工的十多台套机具埋毁,将已疏浚成形的排导槽给填平。而工期也给治理增加了难度,倘若不能保证在汛期前竣工,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将前功尽弃。据统计,截至2010年9月18日,发生了6次成规模不等的泥石流。如此规模巨大、爆发频仍的泥石流灾害没有可供借鉴的治理先例,四川国土卫士、地矿铁军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

一时间,省内乃至全国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云集文家沟,深入沟道踏勘、考察、分析、研究经历泥石流洗刷后的文家沟,经溯源切割,形成深度达75米的巨大沟槽,这条从山脚直上顶的深沟两侧坡面,时不时有砂石滚落,令人提心吊胆。

专家们反复踏勘论证认为,虽然文家沟泥石流规模空前,类型复杂,但特点也非常显著——有比较明确的水源区、形成区和堆积区。结合文家沟独特的地形条件,专家组大胆创新,制定了一个“以软治软”的综合防治方案 ——“水石分治、固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即以分水工程将上游主要水源通过一号支沟引离中游的巨大物源区,导入绵远河,切断水源与物源结合的可能性;对中游松散的巨大物源区采用钢筋块片石砌体的软性方式固坡护底不让其启动;在下游沟口区设拦挡停淤工程,将上游仍可能冲出的固体物源停积在定区域。  

然而在关键的“水石分治”上,专家意见却出现了分歧——分水采用隧、明渠、还是管道?现有的施工技术能否实现设计目标?相关工程如果实施,对现有环境是否会造成影响……

经过来自国土资源、水利水电、隧道铁路、山地灾害、大专院校等22专家,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的数十次评审和对方案的反复讨论、修改,终于形成了在“水石分治”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将信息化跟踪应用于设计、治理全程即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以变制变。设计组也一反工程进入治理阶段后设计也就大功告成的常规,守候施工全程。

应急治理施工阶段于11月17日正式启动。这时离2011年汛期来临前完成主体工程的要求,仅余165天,加之动态设计、动态施工,施工期间不断接到设计的变更方案,直至2011年4月22日,还在接收文家沟修改版设计资料,工期压力十分巨大。

为了抢时间,保工期,文家沟施工项目部根据工程上、中、下游三部分相对独立的特点,将工程施工人员分成三组,分设负责人;再将每个部分的工程进度划分出很多个节点,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每个区域的负责人对相应的工段进度负责。即使这样,项目部仍然感到时间紧迫,不得不采用“白+黑”、“5+2”、“人歇机不歇”等高强度推进施工进度的办法。施工人员采取多投入,而管理人员却只能连轴转。

此时已进入冬季,施工现场冰天雪地,全体员工发扬“三特精神”和 “钻石精神”,战风雪,斗严寒,坚守在工地上,即使在春节年关,也没放过一天假。  

应急治理工程高峰期时投入技术人员38人、作业人员916人、后勤人员36人,总计990人。先后投入挖掘机56台套,装载机45台套,载重汽车30辆,吊车11台套,桩基设备22台套,隧道台车2台套等大型机械设备共计300台套。在施工现场建混凝土搅拌站 1 座,建变电站4座。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除了安装了监测设备,还专门设置了应急逃生通道;为了给施工项目部打气鼓劲,将全院的党员活动都安排在工地。

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及省委各位常委,都先后来到施工现场调研和指导。魏宏常务副省长称赞道,你们不愧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地矿铁军。

省国土资源厅宋光齐厅长、徐志文副厅长不仅在抢险治理、勘查设计阶段赴京汇报、约请专家,陪同各路专家多次徒步登临1300平台及韩家大坪汇水面考察指导,还在应急治理阶段时常来到现场,解决施工过程当中的各种困难;承担单位省地矿领导更是牵肠挂肚,局长杨茂华、副局长范崇荣成了文家沟的常客,督促、指导、协调、慰问专家指导组的专家们隔三差五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省厅派驻的现场督导组一直蹲点督导;德阳市和绵竹市的党政领导多次带领慰问组来工地慰问,并及时为项目部排忧解难……

2011年6月30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的督导下,通过业主单位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勘查设计单位四川省地质集团公司,施工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监理单位中铁二院监理公司的通力配合,协同作战,文家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设计主体施工任务。

一、上游水石分治工程区。完成了长213米,高6.5米的5号拦挡坝;完成了长332.5米,高5米的4号拦挡坝;完成设计容量为1万立方米的集水沉砂池;完成长70米、宽2米的四道取水底格栅;完成全长450米,断面面积18平方米的引水隧洞。

二、中游固底护坡工程区。完成1299米主排导槽及冲沟沟口锁口端桩;设置了26道复合型跌水消能坎;完成护脚墙及潜坝施工;完成1.25米直径支挡桩21根。土石方回填80.73万立方米,土工布铺设10.46万平方米,钢筋骨架制安6789.11吨,片块石砌筑15.21万立方米。在地震和新近泥石流堆积的坡体上完成坡面整理90.47万平方米,土石方开挖及填筑518.16万立方米;完成左侧排水沟,M10浆砌结构,累计施工5条截排水沟,其中主排水沟长1185m,完成马道内侧排水沟4条(累计681.8m长);

三、下游停挡拦淤工程区。完成长196米,高6米,基础桩144根及8个承台,24个梳齿的1号梳齿坝;完成长234米,高5米,基础桩90根及5个承台,15个梳齿的2号梳齿坝;完成库容量4.6立方米的停淤场;完成长38米,高5.5米的格栅坝。

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魏宏常务副省长的陪同下,来到文家沟考察,对治理工程给予充分肯定:这么大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在全世界都罕见,一定要确保施工质量,作出好的样板

7月9日,徐绍史部长和刘奇葆书记,来到文家沟,听取了宋光齐厅长、徐志文副厅长和专家指导组成员的汇报,在得知治理工程已经历了比引发“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250毫米降雨量更大的330毫米阶段性强降雨的考验,发挥了工程治理效果后,刘奇葆书记称赞道,工程技术人员降服了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这只“猛虎”,勉励四川国土资源系统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规划,扩大范围,加大投入,继续抓好其他几处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徐绍史部长也十分高兴,他肯定该项工程为全国地灾防治做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并叮嘱在场的局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文家沟泥石流灾害治理的思路创新,科技创新进行认真总结,争报国家科技成果奖。

文家沟泥石流应急治理主体工程已经历了一个汛期,从2011年5月1日至8月31日,区内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自动雨量监测总降雨量达1223.5毫米,没有泥石流物源起动。文家沟应急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效果,综合防灾效益得到体现,整个治理工程表现为上游水石分治成功,中游坡体稳定,下游排泄通畅,未形成泥石流,体现了设计功效,社会效益显著,保证了下游清平乡镇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金光


返回列表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