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工程 > 4·20、5·12、8·13应急抢险

文家沟泥石流设计治理用上了“十八般武艺”

发布时间:2010-08-17 13:16:42 浏览次数:

文家沟泥石流设计治理用上了“十八般武艺”


       文家沟泥石流治理主体工程竣工后,先后经历了7场暴雨的严峻考验安然无恙。其秘密武器在于,设计治理中运用了多样创新,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文家沟泥石流之始作俑者为“512”汶川强烈地震,当时产生的泥石流方量高达8000万方。2010年8月13日,该地区发生227毫米的强降雨,再次引发泥石流,洪水挟裹450万方泥石从400多米的高差上,以强大的势能轰然而下,清平乡2层以下楼房几乎全被堙没,绵远河数十公里的河床被直接抬升了十米以上。要治理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不敢轻举妄动。当时全国地矿、水利、铁道以及高校的地灾治理专家巨擘,相聚一堂,望闻问切,但很长一段时间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甚至有人断言,文家沟泥石流无法治理。带着崇高使命和巨大压力,四川地矿局地质集团公司承担了该泥石流治理的设计,四川地矿局四川地勘院承担了该泥石流的治理施工。

“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百易其稿,最终形成的治理理念,敲定的治理方案,问鼎的是世界难题。

       在上游,修筑了两座拦挡坝、沉砂池,主要用途一是拦截物源,二是“掌管”雨水,而在两大拦挡坝、沉砂池旁,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物源修建了“柔性”护坝,其作用则是应对泥石流的正面冲击,“以柔克刚、消减势能”,这种以土坝阻挡泥石流式的“见招拆招”,在泥石流治理上堪称创新发明的“奇招绝活”。在第二道沉沙池下面修建的底格栅栏以及旁边开挖的引水隧道,乃是“水石分治”的灵魂工程。按照设计,沉砂池所收集“掌管”的雨水,将通过三道底格直接进入400多米长的隧道,从另外一条山沟里“安然下泄”,而石块杂物,则停留在底格栅栏之上,实现“石往高处走”“水从旁路出”各行其道,从而达到了将泥石流爆发的三大因素中的“两大因素”各个击破的目的。在底格栅栏之下,是长达两公里的钢筋石笼排导槽,7000多吨钢筋加上16万多方石块,为文家沟泥石流穿上了厚厚的“铁甲”,针对400米的高差,钢筋石笼排导槽设置了26个梯度,而梯度的高低,完全依据方向和拐点进行过精确的计算。即便有较大规模的泥石流从其上呼啸而过,到了下游,其势能和规模都将大大减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文家沟泥石流的下游,还修建了两座梳齿坝,两把巨大的钢筋水泥“梳子”,一方面既可阻挡大块泥石流物源,另方面又可让水流从梳齿间下泄,这是对上游水石分治工程的一个强化。首尾呼应,一部泥石流治理的鸿篇巨制就这样精彩杀青。

       据悉,文家沟泥石流设计治理,已经有多项成果申报了四川省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按照有关领导和专家构想,文家沟将建成泥石流治理教育培训基地或国家地质公园。

本报记者 罗会江 金光


返回列表
留言咨询